顯微鏡如何推動晶圓產業:從封裝到測試(一)

2023.01.04

20230104 8dfc49d1af16a334191d9cd125a589f8

By 工業應用部 王克倫 

半導體的發明是為了取代真空管電路,也因為半導體的出現,使得電子產品體積大幅縮小。半導體屬於電晶體電路,隨著科技進步,晶圓大小由最初的2吋、4吋,進而到5、6、8至12吋。 目前市場主流為8吋及12吋晶圓,而製造技術也由單純的電晶體元件發展出消費性產品、邏輯性電路產品、記憶體電路產品等。伴隨著摩爾定律,半導體製造的線路寬度也由釐米到微米,進而到次微米,而在12吋晶圓上已進入到奈米級的線寬。 

隨著線寬縮小,便可增加每片晶圓上的晶粒數量,代表每個晶粒上的電晶體數量也隨之提升。這些進展使得電子產品的體積得以不斷縮小,但功能卻愈來愈強大,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。然而,半導體的製造成本很高,因此必須妥善監控每段製程,一發現問題就及時修正,以減少所耗費的時間成本與資源。 

在次微米時代前,顯微鏡便廣泛應用在半導體製造中每個站點的晶圓檢驗上。從前段的光罩、離子植入、曝光、蝕刻、晶圓清洗、晶圓測試到晶圓出貨、乃至後段的封裝測試,皆有顯微鏡的參與。 

但由於傳統光學式顯微鏡受限於鏡片研磨角度,解析度最大極限只能達到約350奈米,因此對於小於350奈米的線寬,顯微鏡便難以發揮功能。尤其12吋晶圓對於生產效率的要求更高,加上大量採用結合光、機、電的自動化檢查機台,快速取代了顯微鏡微觀檢查的功能。但這並不意味顯微鏡將會消失在半導體的製造流程中。在後段封裝及測試流程中,顯微鏡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。 

在前段廠,顯微鏡可用於矽晶圓的外觀檢查,主要以暗視野確認是否有刮傷及灰塵;若是光罩檢查,則可用明視野確認線路正常與否,但因線路上還覆有石英玻璃。因此在物鏡的選擇上需考量倍率、工作距離,以及石英玻璃的厚度;此外,還可搭配螢光來檢驗蝕刻後光阻劑是否殘留。 

在後段封裝進料上,會以明暗視野對晶圓、晶片、導線架進行短路、斷路、刮傷、灰塵的檢查,還會在封裝製程檢驗焊墊表面及打線完後的焊點檢驗,並在完成雷射修補後觀察修補後的狀況。 在測試廠,會以實體顯微鏡用來觀察探針是否正常,並對探針進行清潔與維修;而高倍顯微鏡則是用來檢查針測痕跡,因為在測試時是以探針觸及焊墊的表面,但因接觸時的力量大小差異,可能會在焊墊上留下痕跡,此時可藉由顯微鏡確認焊墊是否因為力量過大而遭打穿,或是力量過輕造成測試錯誤。

元利管理員

聯絡洽詢


元利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不同產業客戶之各式應用解決方案,並以顧客滿意服務為最高宗旨,提供專業的商品諮詢、維修支援與裝機服務。
歡迎您與我們聯絡,取得更多詳細資訊。

姓名*

聯繫電話*

Email*

單位名稱*

需要的服務*

信件主旨*

內容描述